你为什么太在乎别人的评价

2021-11-28 07:58:21 |  590 人阅读  

    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——我知道你是谁,而你不知道你是谁。比如很经典的有一种冷,叫妈妈觉得你冷。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,我们不能去尊重自己的感受,慢慢形成这样的逻辑——“我不知道我是谁,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。”

 

  读本科时,和一个后来的红颜知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:

 

  她问我: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吗?

 

  我反问:我知道我是谁啊,干吗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?

 

  于是,我们俩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彼此。她第一次发现,原来还有我这种很少把别人评价放在心上的人,我也第一次发现,原来还有她这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人。

 

  后来,我逐渐明白,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有点像外星人,而像她那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则占了大多数。

 

  在《不要用爱控制我》一书中,帕翠斯·埃文斯说,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——我知道你是谁,而你不知道你是谁。

 

  类似的故事我也亲眼见过很多。

 

  一次,我在广州天河城旁边的一家“真功夫”餐厅吃饭,旁边是一个男孩和一个父亲,他们点了蛮多食物。

 

  一会儿,男孩吃饱了,很开心地对爸爸说:“爸,我吃饱了!”

 

  爸爸粗鲁地反驳说:“饱个屁!再加一碗。”说着将另外一碗饭推到了儿子面前。

 

  吃饱了感觉会很好,但吃撑了感觉就会很不好。

 

  我一个导演朋友,回忆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,他总是满院子跑,后面奶奶端着一碗饭追。

 

  干吗跑?干吗又要追呢?

 

  我请这位导演朋友回忆细节,最后他说,每次吃饭时,他吃饱了对奶奶说,奶奶,我吃饱了!

 

  奶奶会说:小孩子多吃点,对身体有好处。

 

  他多吃了一点后又说:奶奶我吃饱了。

 

  奶奶会说:男孩子多吃点,有力气。

 

  他再多吃了一点后再说:奶奶我吃饱了。

 

  奶奶会说:多吃点,小孩子胖一点很好看。

 

  …… ……

 

  最后,他会被撑得厉害,他之所以满院子跑,就是为了逃避吃饱了被撑着的感觉,而奶奶满院子追,就是为了将自己的规条——多吃点——硬加到孙子的头上。

 

  那位强迫孩子继续吃饭的父亲,他认为他知道孩子该吃多少,而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。

 

  我那位导演朋友的奶奶,也一样认为她知道孙子该吃多少,而孙子是不知道自己该吃多少的。

 

  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,而没有像巴菲特父亲那样的人叮嘱我那位红颜知己“尊重自己的感受”,她会形成这样的逻辑——“我不知道我是谁,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。”

 

  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,我可以断定,在你小时候,在你家中,一定有很多亲人会持有这种看法——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,而你不知道。

 

  持有这样的看法关键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结论——所以你要听我们的。

 

  所幸,我在家中没有人对我灌输这样的观念,相反,我父母从来不会干涉我的判断,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感受。

 

 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,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只爱吃面而不爱吃菜,尤其是饺子。结果,我父母不强求我吃饺子,尤其是那几年过年的时候,我父母和哥哥姐姐吃饺子,却另外专门给我做一份面片。

 

  还记得小时候看蚂蚁搬家,不知道怎么就来了兴致,可以蹲在地上连续看三天,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蚂蚁搬家。父母完全没有管我这种怪事,绝对不会对我说,你怎么这么怪呢,别人家的孩子才不会做你这种傻事;或者说,看什么看,有什么好看的,去做点正经事!

 

  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,我的感觉没有被破坏,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有清晰的立场,而这些清晰的立场,都是建立在我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之上。也因此,我自然地不把别人对我的评价当回事,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个性。

 

  我想,正是因为我这种性格,我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,很容易做随便什么事情就上瘾。因为,当自己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有受到别人的妨碍时,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,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。

 

  因此,我读书时除了英语,每一科都蛮喜欢的,而每一科都考过全班最高分,乃至文理分科时我很痛苦,我不希望分科,而希望所有科目一起学。

 

  在我收到的两万多封读者来信中,估计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,他们很多人都谈到了自己一个特点:喜欢一个老师时,这门课成绩就很好;不喜欢一个老师时,这门课成绩就差很多。

 

  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发自内心,而是来自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。当老师喜欢他们时,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高,这带动了他们的成绩上升;当老师不喜欢他们时,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,这导致了他们成绩下降。

 

 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从未出现,我可以很喜欢一个老师,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不行,譬如英语;我也可以非常讨厌一个老师,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强,譬如小学时有三年时间我非常不喜欢一个数学老师,但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。

 

  之所以如此,正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。我热爱一件事,投入地去做这件事,这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,这个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到这件事中。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我做一件事的热情。

 

  看起来,我具有一个优点?—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,其实,这个心理素质是父母给我的。尽管我在农村的父母不会像巴菲特的父亲那样告诉巴菲特——尊重你自己的感受,但他们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,他们很少影响、评判更不用说否定我的感觉,这让我的心生出了茂盛而庞大的根系,可以在任何我喜欢的一件事上紧紧地抓住大地。

 

  本来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只要父母不去太多干涉孩子,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成长为非常有感觉的人。但是,现实情况下,有这样的父母成了一份难得的幸运。

 

  从小到大,我既没挨过父母的打,也没挨过父母的骂。仅仅有一次,父亲在做农活时对我说了一句重话,我还哭着回去找母亲告了状。

 

  本来,我觉得这很平常,但经过1992年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的这段时间,我最终才发现,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一份巨大的馈赠。

 

  如果将这篇文章概括为一句话,我想说,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,这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。现在就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,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,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。







网站首页 一键通话 QQ咨询 联络地址